善于化解基层矛盾的好干部——常贵文
时间:2021-03-22
来源:梅里斯检察院
作者:张玉倩
录入:姚达
审核:张玉倩
【字体:大 中 小】
善于化解基层矛盾的好干部——常贵文
常贵文同志是1988年12月调入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人民检察院工作的。从1998年4月起,担任该院民事行政检察科科长。在检察院工作的15年里,他把全部心血和宝贵的生命都献给了他挚爱的检察事业、献给了他牵挂于心的普通百姓,忠实践行了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这一永恒主题。

常贵文葬礼那天,原计划有几十名同事和亲属前来悼念,可是没想到,一下子来了200多人、50多辆车。不但有市、区的各级领导,更多的是与他无亲无故的农民朋友和他办理过的案件的当事人。
“常科长替我讨回了公道,没得到我任何好处,我唯一能回报的就是这时候送送他吧!”达呼店镇东团结村的农民张某某、陈某代表全村执意要为常贵文同志立块碑,永远记着这位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主持公道的检察官。
常贵文以维护公平正义为己任,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他所领导的民事行政检察科面对的多是普通百姓的申诉和上访案件,他常告诫自己也告诫科里同志:“我们这个科就是为普通百姓办事的地方,不热心为普通群众办事,要我们干什么?”
在梅里斯区检察院里,民行科的工作开展得最“红火”,只要一上班,屋子里就坐满了人,除了要求抗诉的群众之外,还有来咨询法律问题的、请常贵文帮助拿主意的,更有来向常贵文表示感谢的。
2000年7月,梅里斯区某农场职工张某某因不服返还奶资款的判决,向该院民行科提请了申诉。望着张某某那输了官司、茫然无助的神态,常贵文起身给张东升倒了一杯水,劝慰他说:“共产党是最讲理的,只要你有理,法律会给你主持公道的。”这些暖心的话,一下子使张某某宽慰了许多。
为了尽快查清此案,第二天,常贵文就带着同事顶着高温赶到了130多里外的某农场。由于路面坎坷不平,车辆的颠簸使本来就有胃病的常贵文更加不舒服,一下车就吐了。他一刻都顾不上休息,立即开展调查走访。胃疼就吃上点止痛药,饿了就到小吃部买个面包、喝口水或吃点简单的饭菜。张某某看到此情此景,动情地说:“常大哥,我再穷也供得起你们吃口饭啊。”可常贵文却说:“如果吃了你家的饭,其他当事人就会产生误解,案子就没法办了。”
为了抢在雨季农闲时间完成调查取证工作,常贵文和同事在一家小旅店中一住就是十几天。正是盛夏时节,旅店的卫生条件不好,常贵文和同事睡不好又吃不好。
有一次,为了找一位证人,他硬是冒着大雨穿行了10多里的草甸子,鞋底都泡坏了,腿上划了好几个血口子。张某某哽咽着说:“为了我的事,你们吃了这么多苦,遭了这么多罪。”可常贵文却平静的说:“我们就是干这个的,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十几天时间里,他先后走访知情人65人,整理调查笔录54份。从乡下回来后,他又连夜赶到齐齐哈尔市区,找到了案件关键人物——原某乳品厂厂长,查到原始账目,查明了案情,纠正了这起错案。
张某某感动地连连说:“检察院为我洗清了冤屈!”
常贵文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根本,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梅里斯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很多申诉案件大都是涉及到农民。常贵文曾多次动情地说:“我是在农村长大的,我知道农民没有大的冤屈是不会来申诉的。不认真办案,我的心里是不安的。”
2001年11月末,梅里斯区达呼店镇某村张某某、陈某等26户农民到民行科找到了常贵文,情绪激动地说:“常科长,税该交都得交,这我们懂。可村里不该给我们摊的也给摊上了,我们就是不服。不行的话,我们就到省里上访。”
面对情绪激烈的村民,常贵文感到此案关系重大,处理不好可能闹出大的事端。于是,他热情接待申诉人,认真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稳定他们的情绪:“基层的问题一定要在基层解决,我一定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和公正的结果。”
送走村民后,常贵文立即带领全科干警夜以继日地深入到乡镇和村屯调查取证。经过20多天的工作,终于查明了此案的原委,维护了申诉人的合法权益。
该案调查取证期间,张某某等人曾找常贵文问案件的调查进展,常贵文热心地说:“我们只要管了,就一定要管到底,请你们放心。”并一再叮嘱张某某等人不用总往区里跑,往返一次车费30多元钱,有事他会找他们。
张某某回忆说:“常科长的话说得我们心里暖烘烘的。人心都是肉长的,谁没事愿意告状啊,如果都像老常这样真心对待我们百姓,大家的气儿也就消了。”
接到判决后,村民们激动地哭了。他们自发地凑钱制作了一面锦旗,写着:伸张正义还公道,监督严明铸警魂。可常贵文执意要把锦旗的钱还给农民。他说:“花这几十元钱,农民兄弟要留多少汗啊!”
常贵文同志在办案时,也常常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面对说情者,有许多人都劝他,别死心眼,为了一个不认识的申诉人的案子,去得罪领导、同事和亲友,不值得。但常贵文却只看案情不看人。1999年10月,常贵文接受一起市院交办的梅里斯区莽格吐乡农机服务站的申诉案,案子的被申诉人找来许多人说情,要他不要查这个案子。常贵文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查清了案情,为莽格吐农机服务站挽回了3万多元的经济损失。
在办理前平良种场申诉案时,常贵文的外甥女受到当事人之托,找常贵文说情,说这个经济纠纷关系到这笔债务是落到个人身上还是落到公家身上的事,只要你不管,这笔债务就落到公家身上了,当事人还答应给一定的好处,如果你管了,这笔债务就落到他个人身上了,当事人会恨你一辈子的。
面对自己看着长大,平时十分疼爱的外甥女,常贵文十分动情地说:“这是公事,只能公办,全区的老百姓都看着呢,我不能徇这个私情啊。”他还是依法办理了此案。为了这件事,外甥女说他六亲不认,不讲人情。
常贵文之所以这样尽心竭力地为群众着想,为百姓办事,靠得是对法律的忠诚,对百姓的热爱。他常说:“需要我们用一滴滴心血,把群众不满情绪平息在萌芽中,把社会矛盾化解在最基层。”
在他的领导下,民行科连续四年人均办理案件数量和质量在全省基层院中居前列。四年共办理民事抗诉案件92件,其中,改判和调节76件,再审改变率83%。
常贵文以奉献和清廉为最高操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以实际行动和突出业绩维护了社会稳定。
在常贵文的人生履历中,工作永远都是第一位的。在申诉的当事人或百姓心中,他是一位能够患难与共、排忧解难、总是送来希望而不增加负担的贴心朋友;在同事们的印象里,他总是忙忙碌碌、认真负责;在家人的眼里,他是一位把事业看作高于一切的丈夫和父亲。常贵文说:“在别人看来,我可能是个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可我心里也总想为家里多做些事情,但我真没有时间啊。”
常贵文的家庭负担很重。家人患病,欠下一万多元的债务,在当时,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他从来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任何的要求,更没有接受过当事人的任何馈赠。
常贵文是个“做人磊落,有权不谋私,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做人”的人。当他为当事人澄清了事实,洗刷了冤屈,挽回了损失时,当事人想要送些钱物表达感谢,但他从来都是婉言谢绝。
他一句“农民不容易啊”,让许多人潸然泪下。
2001年2月,雅尔塞镇某村75岁村民马某某找到常贵文,说他家的稻田地被水利部门修坝时推了一百多米长、三米多宽的深沟,他种的稻子损失惨重,投入的1800多元钱全都因此打了水漂。
常贵文几经周折,查清了案子,法院最后裁定,镇水利站除了执行原来判决之外,还要为老人追加1000元的补偿款。老人感激的当场拿出200元钱要酬谢常贵文,被常贵文谢绝了。
2001年1月,常贵文受理了一起债务申诉案。为群众张某某打赢了案值6万元的官司,张某某感激不已,买了一部价值2700元的手机作为答谢,常贵文没有接受。
2002年10月,常贵文受理的莽格吐乡吴某申诉案,吴某为了使案件顺利办理,悄悄的将1000元钱放在了常贵文的公文包中。第二天上班,常贵文发现后,马上找到吴某的亲属,请他转还给吴某,并请他转告吴某:“我们是检察官,相信我们会依法办案的。”最终,常贵文依法为吴某讨回了公道。吴某逢人就说:有这样的检察官为老百姓做主,我们腰杆也硬。
常贵文能够始终坚持为百姓伸冤争理,靠得也是自身的腰杆子硬。
当常贵文被确诊为肝癌晚期时,他几天几夜没睡着觉。想到孩子还没长大成人,他心如刀绞;想到那么多当事人期盼的眼神,他焦急万分。经过两个多月的化疗,2003年春节刚过,他就上班了。家人劝阻他,同事们劝阻他,领导劝阻他都无济于事。
他说:“不上班不行啊,我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能替百姓多办点实事,哪怕是多办一件心里也更踏实一些。”上班后,他不顾术后身体的极度虚弱和不良反应,先后审结了16起案件。
在常贵文病重期间,省、市院领导多次看望他,并为他组织捐款7万多元。相识的、不相识的农民朋友也通过各种途径表达对常贵文的关切之情。
常贵文逝世后,组织上对他的子女给予了妥善的照顾。
常贵文先后被市委政法委评为全市政法战线人民满意政法干警,被省委政法委评为全省政法战线人民满意政法干警标兵;2002年6月,被授予全国检察机关优秀检察官;2003年,被追记一等功。
时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在批示中指出:常贵文检察官事迹感人,值得全国检察官及广大基层干警学习,为维护社会的安宁和公正而献身。
常贵文同志逝世前后,市委和市检察院先后作出向常贵文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各级党员干部,学习他恪尽职守、为民执法、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崇高精神。
常贵文用忠诚和生命诠释了一名人民检察官的神圣职责,正因为他心里装着百姓,百姓的心中才会永远记着他……